在政策支持下,我国环境监测行业有望从目前的“数字环保”迈入“智慧环保”阶段。一方面,污染源监测从单一指标向多指标推进,火电脱硝监测的新建、脱硫监测的更换、工业锅炉改造以及VOCs、重金属监测等新品类的增加,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速。另一方面,环境监测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智慧环境的推进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大气监测和水质监测市场空间约为70亿,重金属和VOCs监测将带来35亿市场空间。
环境监测供给改革进行时 两大板块成增长引擎
2016年年初,发改委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方案主要包括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大力发展智慧环保、完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和在线交易体系三大任务。
其中,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具体为会同地方政府建立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与此同时,实施方案还提出大力发展智慧环保,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和移动互联网,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增加监测污染物种类,扩大监测范围,形成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
值此背景,业内普遍预测,环境监测有望逐步转向生态监测。与此前点源式监测相较,如今的生态监测则是针对一个区域的水、气、土壤等,属于真正的环境质量为导向的监测,未来监测的因子、指标势必逐步增加。显然,环境监测行业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细分领域为监测打开新空间
具体来看,首先新增监测指标提升行业预期。国家环境政策的趋严,使环境监测指标不断增加。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新增指标监测需要开展仪器设备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将为环境检测企业带来相当的利润空间。
其次,挥发性有机物(VOCs)打开监测百亿空间。按照此前《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对于全国共计1311个VOCs重点治理企业,假设都可以按照上海市的政策力度推行VOCs监测(重点治理企业28个,补贴企业2000个)比例来估算,VOCs监测设备在污染源端有望实现最高9.36万台。按照污染源单套监测设备50万元估算,市场空间将达468亿元。
此外,地下水监测近百亿空间。地下水监测难度大,技术壁垒较高。根据《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要求,到2020年,全面监控典型地下水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升,地下水污染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建成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其中,新建监测站点7235个,改建监测站点2868个。按照单个站点建设成本平均100万元,改建成本平均50万元,省级地下水检测中心建设成本平均500万元计算,未来地下水监测市场空间将达约86.69亿元。
智慧环保建设加速推进
与此同时,作为智慧城市概念的重要分支,即物联网技术与环境信息化的产物,智慧环保正逐渐受到环境监测市场的推崇。据公开资料,智慧环保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各种环境监控物体中,通过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可以实现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的整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并通过市场配置机制控制排放。
随着环保需求不断扩大以及扶持政策的日趋完善,我国环保产业已经从初期的以“三废治理”为主,发展成为包括环保产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服务、环境友好产品、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同比下降3%、3%、5%、9%以上。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1%。
目前,我国的智慧环保项目主要以销售监测硬件以及软件为盈利模式。同时,环境监测产业正不断拓展,产业结构和技术也将逐步优化升级。而在系列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将实现从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的跨越。在加强感知环境信息化与物联网数据管理建设的同时,环境监测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作为掌握智慧环保数据端的环境监测企业,在智慧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为企业预留发展空间
然而,环保的大数据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很少有产品让我们留心。环保科技产品在当今年轻人的数字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青睐,以至于人们不仅开始留心身边的数据,还通过环境的变化,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为此,业界资深人士李牧援引了身边的一个例子。据介绍,在北京朝阳区的某个区域,平均每10米左右就有一个环境检测器,目的是用以监测当地的污染过程。这应该说是未来的大趋势,但一个大城市仅有几个监测站,数据源实在太少。如果把检测器安装的事交给大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前提是要求这个产品大家想买、想用。因为各个家庭装个监测器,看似为世界做了那么一点点,但环境保护大数据却很好建立起来了。但是做这项工程的前提是要求这个产品大家想买、想用。
这只是一个例子,其实政府部门正在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数据整合。国家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透露,他们正在推进环保部直属机构的数据整合,同时也在整合各省的信息化数据资源,形成全国一朵云。这就意味着,在大数据背景下,人人都是环境能力提升的推动者。作为企业,公众的意愿就是商机所在。
而随着智慧城市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在进行智慧城市“跑马圈地”扩张过程中,技术和运营实力强的企业将更容易获得订单。而由于相关订单规模巨大,未来行业的“马太效应”将显现,强势企业增速更快,获得更迅速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