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大气污染治理行业规模超过1300亿元,扩容了6倍以上。受其带动,大气污染治理之外的其他行业也纷纷主打“除霾”概念。
是什么让“除霾”迅速扩充为上千亿元的大生意,甚至带动了其他产业发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霾技术早已有之,从业企业也早在2013年前便已完成积累。但对整个行业来说,雾霾的出现更像是一个契机,推动了整个行业爆发式的增长。
山东国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舜”)董事长助理孙德山认为,大气污染治理涉及技术、工程、运营、管理等许多方面的行业;想要做好除霾“生意”,除了要有足够的积累,更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把除霾当作民生业务。
谁污染 谁付费
2014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修订案》,孙德山认为这是“除霾行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早期的环境治理多以‘谁污染谁治理’为主要形式,国家出台新政策,鼓励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变成了‘谁污染,谁付费,由第三方进行污染治理’。”
继“史上最严”《修订案》后,去年12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向有关部门明确了一项治理雾霾的“硬任务”:在2020年前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在山东,这一任务被提前到2017年底。
一系列事件的结果就是相关市场开始了迅速扩容。
孙德山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像发达国家一样走过了一条“先期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道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直到国家开始在电厂燃煤锅炉加装烟气脱硫、脱销环保装置,大气污染治理行业才具雏形;而在2005年前后,又开始对钢厂烧结烟气进行脱硫处理,“结果发现,由于烟气性质和工况差异较大,无法照搬电厂脱硫技术和设计方案,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客观上促进了环保技术的进步。”
独立投资 自担风险
实际上现在涉足“除霾行业”的企业来自各行各业:福建龙净以前是电子设备生产公司,上海洁昊的前身是一家外贸公司,上海环境集团的发起方之一是环境设计院,而国舜以前从事工业设备安装业务。
翻看上述公司网站不难发现,环保企业的主流运作模式多同时涉及技术、工程、运营、管理、投资等环保产业一系列相关方面。孙德山认为,环保企业想要做好,就必须匀衡系统发展,培育综合治理能力,全面涉足产业链条上下游。
孙德山以国舜举例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舜开始参与环保设备的安装业务,与环保产生了交集。”时至今日,国舜在设备安装方面的实力也是非常强劲。
2009年,国舜在山东石横特钢烧结机烟气脱硫项目创立了全新的运营模式——独立投资、独立建设、独立运营、独自承担风险。“如果项目成功了,石横特钢给我们运转费用;如果不达标,我们承担全部损失。”孙德山介绍,这就是“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雏形,该模式在2015年由国务院推广实行。
独立投资、独立运营、独自承担风险,看起来风险极大,但孙德山认为这会让国舜强化技术进步,优化设计,强化施工管理,确保建设质量;同时也让国舜获得了更多订单。据了解,“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投资回收期一般是5年。
前景好 门槛高
数据显示,2000-2011年国内工业废气排放量年均增速达到19.06%;2013年后这个数字仍有反复,前瞻网金融、公用、农林产业研究事业部首席分析师刘小凤据此认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压力巨大,但另一方面说明投资空间也很大。
巨大的投资空间让市场在两年间扩容6倍!济南建设设备安装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森告诉经济导报记者,从2015年开始,有关大气污染治理的脱硫、脱硝、除尘设备安装业务迅速增长,目前已占到他们公司总业务的1/3。“公司也从单纯的设备安装施工,开始涉足环保整体方案的设计了。”王森认为未来公司业务会在“除霾产业”链条上延伸。
不过以大气污染治理为代表的环保行业门槛并不低。天津环保公益组织“绿领”创始人董剑认为,环保行业的高门槛首先体现在技术上,现在的环保企业要么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要么依赖于高校和科研院所。
即便掌握了领先的技术,如何将技术应用并产生经济价值也是不小的课题。“如果有了领先的技术,怎么把技术从实验室落实到生产线上?怎么把生产线上的产品安装到用户那里?怎么为用户安全可靠地运营治污设施?这都是需要落实的。”孙德山如是说。
此外,今年9月29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印发的《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中指出,要在2020年打造50家以上产值百亿环保企业。孙德山据此认为目前的行业趋势是做大做强大企业,不适合小企业发展。
当然,在相关行业有了一定积累后,跨过门槛涉足环保产业并非不可行,但“要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做环保,企业价值观上也要对社会充满责任。”孙德山认为,价值观和责任心才是环保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