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袭了《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主要思想,1月4日,国家粮食局研究制定的《粮食行业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予以发布,要求各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科技工作的指导和科技规划实施相关工作的沟通协调,督促各类粮食科技创新主体认真落实主要任务,检测仪器严格把守粮食安全门,全面提升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监测能力。
粮食行业发布“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规划
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印发了《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该规划提出,按照“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总体要求,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体制机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全面提升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监测能力。为了严格落实该规划,需要充分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推进国有骨干粮食收储企业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升级改造,配备必要的检验仪器等设备。
检测仪器严守安全门 紧跟“十三五”粮食科技创新规划
沿袭了《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主要思想,国家粮食局又研究制定了《粮食行业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粮食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健全粮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科学集聚资源和创新团队,激发科研人员创业创新积极性,不断促进科研、设计和产业一体化发展,夯实有效应对粮食行业新问题的能力基础,以重点研究任务为核心,确保科技创新资源高效聚焦粮食安全领域重大需求,引导粮食科技成果高效推广应用,提高粮食科技创新能力。
粮食质量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工作也不能放慢脚步,解决粮食在收购、储藏、加工、保鲜、消费等环节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控制和处理关键技术问题也是重中之重,倘若保证了粮食源头的安全问题,却因为运输过程、储藏过程的技术操作不当,不到位,引起了粮食污染,对于前期的检测工作来说,亦是浪费。
围绕八个技术领域 聚焦粮食安全重大科技需求
《粮食行业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围绕粮食质量安全、绿色生态储粮、粮食现代物流、粮食深加工转化、粮食加工装备、口粮营养健康、粮食信息化技术和粮食安全战略等八个技术领域,聚焦粮食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集中力量突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技术,和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其一在于加强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技术研发,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除了开展粮食污染的理论研究活动,为粮食污染预防控制提供支持点,突破潜在污染物筛查技术难点之外,快速检测处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也显得格外重要,研究高通量筛查确证技术,建立粮食潜在污染物筛查确证技术体系,开发粮食收购质量品质快速现场检测技术与仪器,开展高通量、低成本、高精度、高准确度的粮食重金属污染物检测设备研究,推进重金属快速检验新技术新设备开发应用。此外,要加强污染、变质等不合格粮食安全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建立污染粮食无二次污染处理技术体系,提高资源合理利用和转化效率。
可以看到,无论是前期的粮食质量检测环节还是后续的运输、储藏环节,检测仪器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检测仪器核心技术靠的是硬实力,只要不发生数据造假的问题,势必能够解决粮食质量安全的痛点。
检测仪器严守安全门 突破瓶颈攻克污染监测难点
检测仪器严守安全门 紧跟“十三五”粮食科技创新规划
从本次“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中可以明显发现,粮食真菌毒素、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物监测技术和风险等级评价技术,以及数据可视化和风险地图构建技术将会成为重点研究项目。国家粮食局将力争到“十三五”末,解决一批制约粮食行业科技发展的突出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进一步加快完善粮食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使粮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粮食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粮食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有活力,粮食科技创新人才服务行业科技发展作用更加明显,支撑引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更加突出。
尽管大力提倡检测仪器的研发科研工作,仍有制约我国粮食机械装备发展的“瓶颈”存在,未来将从装备关键零部件的材质入手,对关键零部件可靠性、制造工艺合理性等进行研究,强化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以及国产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粮食加工装备从原理设计到制造及性能测试的技术链条,提升设备制造核心技术水平,优化效能,提高可靠性,推动粮食设备制造向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光电一体化、节能化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