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三板挂牌公司月旭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月旭科技)发布2017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的风险提示性公告。公告显示,月旭科技屠炳芳、吴琰两大股东因不满董事长赵岳星代2人投赞成票通过其反对的临时股东大会若干决议,向法院申请撤销委托协议,撤销该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
月旭科技主营色谱填料研发、色谱柱制备和分离分析应用方法开发等业务,产品以液相色谱柱为主,用于制药、食品、环境、化工等多个领域的产品分析检测,为易耗品。相关研究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液相色谱柱市场约为200000根,销售总额约为5.5亿人民币,年均以双位数增长。以数量统计,近三年,月旭科技色谱柱产品总体市场占有率约在7%~10%之间。依据国家在食品、制药、环境等领域的政策,未来,此类民生相关领域的分析检测业务呈增长趋势,预计色谱柱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创业引资 投资者无意控制公司经营决策权
资料显示,月旭科技(原名:上海月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2003年,法定代表人为李煦,当时三名股东分别为赵岳星(美籍)、李煦、郑文跃(美籍)。该公司于2015年登陆新三板。资料显示,在2005年8月至2014年4月期间,该公司通过三次增资和四次股权转让。
2013年以来,为推动业务规模快速扩张,月旭科技引入较多营销人员,并加大了在技术、产品方面的投入,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增长较快,期间相关费用占营业收入一半左右;2014年,月旭科技扩建其在金华建设的生产厂房。赵岳星曾对业内人士表示,作为技术人员,创办实业的短板在于资金,本次引资主要用于生产厂房扩建等公司建设项目。
依据公开资料,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赵岳星一直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2014年4月,屠炳芳、吴琰主要作为公司财务投资者的身份进入公司,屠炳芳与吴琰所持股份合计为51%,分别为月旭科技第一和第三大股东。此时起,赵岳星成为第二大股东。与此同时,为确保公司经营管理的稳定性,屠炳芳、吴琰于同年4月18日分别与赵岳星签订《委托协议》,约定在未来三年内,屠炳芳、吴琰委托赵岳星行使股东在股东大会的投票权,由赵岳星根据自己的意见行使屠炳芳、吴琰作为股东的投票权。且协议有效期内,协议约定的委托和授权不得撤回、撤销。
技术归于专业,利润归于资本。技术与资本的联姻,在中国每天都在上映,在中国科学仪器行业也是常例。
风起于青萍之末 浪成于微澜之间 协议期将至股东纠纷起
2017年2月,屠炳芳、吴琰一纸诉状,月旭科技股东之争闹上了法庭。此时,距离委托协议约定最终有效期仅剩2个月左右。
2017年2月,月旭科技召开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并通过《关于公司<股票发行方案>的议案》等若干决议。决议中显示,此次定增方案将发行600万股人民币,拟认购金额为3780万元,且依据公司相关章程,“公司股票发行时,现有股东不享有优先认购权”。但是,屠炳芳、吴琰二者明确反对此次定增方案在内的若干董事会决议,而赵岳星依据委托协议代投赞成票,最终以98.5%赞成票通过。屠炳芳和吴琰随即向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股东利益有可能进一步遭到侵害、双方合作的信任基础消失为由,请求确认双方委托协议于2017年1月2日解除。
查阅相关资料,月旭科技曾经在2015年下半年定向发行3,475,992股, 每股6元,增资后,屠炳芳、吴琰合计持股比例下降为42.49%。若2017年增资方案实施,在不考虑其他小宗股票交易前提下,屠炳芳、吴琰合计持股比例将继续下降至约29%。三年时间,两次增资方案,使第一和第三大股东从绝对控股变为丧失股东大会否决权的普通董事。
依据签署的委托协议,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17日期间,即使经过增资,赵岳星仍然控制着月旭科技实际经营决策权,绝对影响公司的发展战略、人事安排、经营等决策实施。相关财务数据显示,月旭科技2014年营收分别3166万元,2015年为4333万元,同比增长36.85%; 2016年上半年营收为2403万元,同比增长34.99% 。据《中国科学仪器发展报告》数据,2015年,仪器仪表行业营收同比增幅6.2%,科学仪器12个专业(含色谱行业)主营收同比增长9.97%。由此可见,自2014年至2016年6月30日,月旭科技营收增速远高于整个科学仪器行业。
在资本市场,资本投资有多种方式和目的。比如明确表示不参与公司经营决策,以丰厚的利润回报为目的的纯资本投资;再如以获得控股地位、主导企业经营为目标的投资等。而最典型的以第二种目的为目标的投资案例莫过于2016年万科王石事件。万科大股东宝能利用股价大跌之机,大肆收购中小股东股份;而王石为首的万科经营团队感受到经营权遭受危及,于是利用经营权增发股票,引入新股东,稀释原有大股东股权,致两大股东联合欲将王石团队扫地出门。有投资者分析,此次万科事件的症结在于,万科的股权高度分散,给了资本狙击方可乘之机,而对此王石一直没有进行有效的改善。
2014年,屠炳芳、吴琰作为资本投资方持有月旭科技股份合计为51%,曾明确表示,期望公司未来进入资本市场从而获取股权增值收益,其本人无意控制公司经营决策权。2015年,屠炳芳、吴琰接受了持股比例下降到42.49%的事实;但是,在2017年,屠炳芳、吴琰面对持股比例下降到29%这一情况时,却选择了“诉讼”。
小小色谱柱影响远不止科学仪器行业,资本市场或有“大地震”
月旭科技主营产品色谱柱的性能直接影响分析测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用户更换产品品牌时需考虑分离度、选择性、产品多样性、产品重现性、技术支持能力等多个因素。供应商经营的变动势必给终端企业用户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
此外,作为诉讼主体的《委托协议》在资本市场可谓屡见不鲜。此类委托协议若被成功撤销,则代表协议双方可采取手段随时取消签署的协议,有可能引发资本市场争相效仿。
整体而言,资本进入专业度较高的行业之前,必然对行业有一定的认知和认可。但作为投资方,丰厚的回报一定是最终目的。若定增方案实施,直接影响到投资人的话语权,投资方将考虑自身利益是否收到侵害。那么,资本和产业之间如何 “和平共处”?
期待美满结局:资本和产业“和平共处”
仪器仪表行业存在一个现象:许多技术持有者缺少资金,创业艰难。为追求发展,引进财务投资便成为一条实现快速发展的上上策。同时,资本也在寻求出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青睐高科技含量的科学仪器行业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双方经营理念、价值观一致,企业和资本联姻的美好未来毋庸置疑。
与其他行业相比,仪器仪表行业是一个高科技含量的行业,产出的科技产品对技术核心人员有很高的依赖度,自有其发展规律。技术需要积累,新产品是否被市场认可,需要时间去验证,产业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因而,经营者和投资者需要保持一定的耐心,充分理解行业特点。
然而,月旭科技股东诉讼事件让资本与科学仪器产业之间的各种问题将浮出水面,而仪器仪表行业这种资本与技术之间的矛盾仅是整个中国科技行业发展的冰山一角。
行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投资方期望利用资金获得丰厚的回报,产业与资本之间形成一种互有所需的局面。由此,资本与产业之间寻求一种双赢的相处方式也是可能。就月旭科技事件,投资与引资两方既然已经开始了合作之路,必然存在利益切合点。对此事,双方不妨放下姿态,开诚布公,在公司经营、产品技术研发、终端用户、行业发展不被影响的前提下,在股权、经营权、资本回报等方面寻求一个新的平衡点,实现资本服务产业,产业回报资本的目的。
从行业角度,谁也不愿意看到因股东纠纷导致新技术夭折、用户受到伤害、创业者信心受到打击、大量终端用户受损的事情发生;从资本角度,也不想看到股东纠纷导致资本市场动荡、资本回报“归零”的现象出现。妥协是一门艺术,矛盾双方能否再续前缘?月旭科技股东纠纷事件能否为科学仪器产业开创一条“资本+技术”的成功之路?我们拭目以待。
|